全面推进乡村振兴,改革是最大的红利。近年来,我省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农村 “三变”改革有机结合起来,加大政策及资金扶持力度,引导各地整合村级集体资产、资源、资金等要素,创新集体经济发展模式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蓬勃动能。
1月10日,农历腊月初八,六安市金安区横塘岗乡黄墩村在村委会召开“三变”改革分红大会,为股东代表现场分发红包。当天,1753名土地入股村民共领分红款84.1737万元。村民韩成龙家有3.74亩水田入股,领到了分红款1414元。他开心地说:“这是村里第三年分红,一年比一年多,真是想不到的好事啊!”
黄墩村位于江淮分水岭脊背。该村以“三变”改革为契机,在全面清产核资的基础上,于2018年初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——柳抱丝种养专业合作社。村集体以山场、水库、水渠等经营性资产,折合300余万元入股,521户村民将2700亩耕地折股入社,实行统一管理,规模经营。柳抱丝合作社联手大户成立公司或合作社,建立股份合作关系。
“改革的目的,是为了更好地发展。我们探索出了‘村集体+合作社+公司+农户’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。”黄墩村党支部书记、柳抱丝种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黄刚告诉记者,各路能人在黄墩村先后成立了龙潭湖水产养殖公司、丰乐源油茶开发公司、黄粮畈生态种植有限公司、柳抱丝粮油开发有限公司、雪峰生态养殖有限公司、大黄墩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、黄墩供销社、畅达建筑服务公司,柳抱丝合作社将村里山场、耕地、水库租赁给他们,并将多个项目资金共计630万元入股各公司。
村企合作三年多来,双方已联手打造高产油茶基地3400亩、大闸蟹养殖基地300亩、稻鸭共作基地500亩、稻虾轮作基地120亩、梅干菜原料种植基地80亩。集约化经营不仅大大降低了成本,提高了效益,而且新增就业岗位近百个,带动全村30%的脱贫户实现就近就业。
“村民在企业务工,工资每人每天60至120元不等。土地入股村民从土地收益中每亩分红70元。村集体经济收入的70%分给村民,留存30%用于集体经济滚动发展。”黄刚说。
“农户土地入股享分红,村民就业拿薪金,上级扶持资金变股金、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赚现金。”黄刚表示,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5万元,2020年达103万元,2021年达107万。
金安区辖17乡镇5街道,共有299个村。2019年7月,该区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。
“299个村全部完成了清产核资、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确认,并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成员,也全部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,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,做大做强乡村产业,促进村集体和村民增收。”金安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吴俊强告诉记者,2021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入达8505万元,村均收入突破28万元。其中10至50万元的村254个,50万元以上的村45个。
“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‘三变’改革,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,是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要求,是农民走上共同富裕道路的基础保障。”省农业农村厅经管总站副站长陈晓辉表示,2021年各地积极培育承接主体、加强项目建设、完善股份合同、健全利益联结机制,有效提升改革质量;全省有1621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开展市场化运营,有925个村开展现金分红1.9亿元,村均20.5万元,有1309个村为成员代缴医疗、养老保险等费用1.18亿元,村均9.9万元。
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后,新成立的股份经济合作社具有独立的市场经济地位,改变了农村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。我省以“三变改革+”模式为基本经营模式,以参股、控股或独立经营为投资方式,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,在经营主体、村集体经济组织、农民之间,形成了“利益共享、风险可控”的股份合作机制。
据统计,2021年全省开展“三变”改革的村达1.15万个,占72%;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集体经济强村预计新增600个左右,总数1900个左右,占12%左右。
我省印发《关于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》,重点从项目、资金、土地、金融、人才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。安排集体经济补助资金9.3亿元,扶持1865个村,扶持建设集体经济项目1833个。安排1690万元绩效资金,对2020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进行奖补。
陈晓辉表示,2022年将鼓励各地继续加大政策扶持,推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涉农公益项目建设,开展常态化运营;推进农村“三变”改革扩面提效,力争全省“三变”改革覆盖面达到75%以上;省农业农村厅将指导各地制定金融、财税、用地等支持政策,完善股份合作、利益联结、风险防控等机制。